立夏

立夏的历史颇为悠久,大约在战国末年(公元前 239 年)就已确立,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,是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中夏季开始的日子。《历书》中记载: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 从天文角度来看,每年阳历 5 月 6 日前后,当太阳黄经达到 45 度时,即为立夏时节。此时,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,昼长夜短愈发明显,气温逐渐回升,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,夏天的热烈气息扑面而来。​

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立夏有着独特的物候观察,并将其分为三候:“一候蝼蝈鸣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。”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,首先能听见蝼蛄(青蛙)在田间欢快地鸣叫,仿佛在为夏天的到来欢呼;接着,生活在潮湿阴暗土壤中的蚯蚓也纷纷掘土而出,似乎要感受夏日阳光的温暖;然后,王瓜等藤蔓类植物开始快速攀爬生长,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据《二十四节气花信风》所载,立夏花讯为:一候芍药,二候玫瑰,三候康乃馨,这些娇艳的花朵也为立夏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。​

丰富多样的立夏习俗​

迎夏仪式​

立夏时节,迎夏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仪式。早在周朝时,立夏这天,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 “迎夏”,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。这一仪式体现了古人对季节更替的重视,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关注。虽然如今大规模的迎夏仪式已不多见,但在一些地方,人们仍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夏天的到来,比如举行小型的祭祀活动,祈求夏日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​

称重习俗​

立夏称人也是一项流传甚广的习俗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在庭院或村口架起一杆大秤,大家轮流坐在秤钩上称重。关于称人的寓意,有多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,在夏天到来之前称体重,可以保佑人们在炎热的夏天里保持健康,不会消瘦;另一种说法是,立夏称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好运,让他们健康成长。在称重时,一旁的人还会说一些吉祥话,如 “秤花一打二十三,小官人长大会出山” 等,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。​

特色饮食习俗​

  1. 吃蛋:立夏吃蛋是许多地方的传统。民间有 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” 的说法,认为立夏吃蛋可以预防夏季常见的身体不适。鸡蛋营养丰富,在炎热的夏天能为人们补充体力。在一些地区,人们还会将鸡蛋煮熟后,用彩色颜料或染料将其染成五颜六色,制成 “立夏蛋”。孩子们会带着这些漂亮的立夏蛋到学校或邻里间互相攀比、玩耍,充满了童趣。​
  1. 尝三鲜:立夏还有尝三新的习俗,“三新” 又称 “三鲜”,一般指新鲜的食物,但不同地区的 “三鲜” 有所不同。苏州有 “立夏见三新” 之谚,三新为樱桃、青梅、麦子,人们会用这些新鲜的食材祭祖;常熟有 “九荤十三素” 之说,九荤为鲫、咸蛋、螺鰤、熄鸡、腌鲜、卤虾、樱桃肉等,十三素包括樱桃、梅子、麦蚕、笋、蚕豆等;南通则吃煮鸡、鸭蛋;无锡吃黄瓜和杏子;杭州有吃 “三烧、五腊、九时新” 的习俗,三烧指烧饼、烧鹅、烧酒,五腊指黄鱼、腊肉、盐蛋、海狮、清明狗,九时新指樱桃、梅子、鲥鱼、蚕豆等。通过品尝这些应季的新鲜食物,人们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,也迎接夏天的到来。​
  1. 吃面食:立夏时期正是小麦上场的时节,故立夏吃面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,意在庆祝小麦丰收。这一习俗源于晋代,当时祖先从南方搬迁到北方,为纪念北方丰收后的喜庆而兴起。立夏的面食种类丰富,主要有夏饼、面饼与春卷三种。夏饼也叫麻饼,有状元骑马、观音送子、猴子抱桃等各种形状;面饼有甜咸两种,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、韭菜等,蘸蒜泥食用,甜面饼则多加砂糖;春卷是用精制的薄面饼,包着炒熟的豆芽菜、韭菜和肉丝等馅料,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,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。​
  1. 立夏饮茶:古语云:“不饮立夏茶,一夏苦难缠”,意思是立夏后酷暑炎热,人容易上火,情绪急躁,喝茶可以让人安然度过酷暑。杭州人立夏还会烹茶馈赠邻居,称为 “七家茶”;苏州一带俗信以为喝了七家茶,夏天便不容易长痱子,在立夏邻里之间会拿出蜜饯,一般多为青梅、金橘、蚕豆、桃片、玫瑰花、红枣,再配上大麦茶,一起烹煮后共同分享。旧时浙江乡村,农家左邻右舍之间会互相赠送豆、米,并煮粥,叫作 “七家粥”。​
  1. 吃笋:立夏时节还有吃笋的习俗,吃笋有可健脚之说。一般选野山笋或者乌笋吃,宁波人称为吃 “脚骨笋”,绍兴人则称为吃 “健脚笋”。四川地区一般吃乌笋,当地人会在这一天根据喜好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食用;在义乌一带,吃法又有所不同,笋须得剥壳后再下锅煮熟后食用。​

立夏,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节气,不仅带来了夏日的热烈与生机,更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。在这个立夏之日,不妨与家人一起,品尝特色美食,体验传统习俗,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文化的韵味。

发表评论